logo

CopyrightShineU 2016

行业热点

在国民营养状况满足“吃饱”的需求后,膳食结构逐渐发生巨大变化,由此导致的健康风险也与日俱增,不合理膳食带来的疾病风险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。近日,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发现,从1990年到2019年,中国膳食风险死亡人数和健康寿命损失显著增加,缺血性心脏病是饮食致死的首位原因,其次是中风、结肠癌和直肠癌,高钠饮食一直是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“头号杀手”。 15种情况属于“没吃好” 这项时间跨度30年的研究,全面回顾了与健康负担相关的饮食风险因素,包括多不饱和脂肪酸、欧米伽3脂肪酸、膳食纤维、奶制品、坚果、全谷物、新鲜蔬菜、新鲜水果、豆类和钙摄入量较少,以及含糖饮料、加工肉类、红肉、高钠食物、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过多。研究分析了国人饮食变化与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,提出饮食风险因素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挑战,此外还归纳总结出不同人群特有的饮食风险,从而为有针对性地提出饮食调整方案提供科学依据。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表示,研究提出的15项不平衡膳食模式的结论,与《柳叶刀》于2019年刊发的《195个国家和地区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》基本一致。《柳叶刀》指出,全球近20%的死亡与食物不健康相关,不合理膳食是中国人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。由于我国人口众多,饮食结构问题导致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居世界首位。造成死亡的不合理饮食中,排前几位的有高钠饮食、多红肉饮食、低全谷物和豆类饮食。以高钠饮食为例,我国居民人均膳食钠摄入量是世界卫生组织安全摄入量上限(2克/天)的两倍。据统计,1990年我国有55.4万人死于高钠饮食,到了2019年,相关死亡人数上升至85.5万,其中高钠饮食导致男性死亡的人数远远多于女性。 这项新研究发现,我国的饮食模式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。相较于女性,男性的健康意识不足,行为控制意识较为薄弱,更偏爱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,对摄入水果和蔬菜的态度较差,且男性居家烹饪的频率较低,这意味着男性摄入高盐高油食物的可能性更大,由此导致的疾病和死亡风险随之升高。统计数据显示,近年来男性与饮食风险因素相关的死亡人数急剧增加,2019年已达到121.8万人,是女性的1.5倍。专家特别强调,如果对于我国男性的饮食偏好不加干预,任由其发展,未来两性之间的健康差距可能会继续扩大。 此外,随着年龄增长,饮食风险也呈递增趋势,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不良饮食所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,75岁以上老人相关死亡人数的增幅最大。上述新研究进一步分析原因:老年人咀嚼能力下降,增加了对蔬菜水果等高膳食纤维食物摄入的难度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唐墨莲补充道,老年人的味觉敏感度呈逐年下降趋势,因此口味会变重,摄入过多盐的几率也随之升高。25岁~44岁年轻组的饮食问题也相当棘手:一方面,一味注重味觉享受而忽视膳食平衡;另一方面,因工作繁忙等外食增多,甚至要靠外卖解决一日三餐,长期摄入高油高盐饮食,饭局、夜宵更是加重了肠胃负担,从而导致该年龄段人群因饮食风险死亡的人数显著上升。“我国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也不容乐观。比如,挑食现象比较普遍,孩子们大多只爱吃肉,不爱吃蔬菜,常吃含糖零食和超加工食品,不仅影响营养摄入,还会导致脾胃失和、内分泌紊乱等问题。”唐墨莲说。 饮食行为受复杂因素影响 经济发展让我们告别了饥饿的年代,从温饱走向小康,餐桌上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“丰盛”:粗粮逐渐淡出,精致主食成为餐桌上的主角;蔬菜果真成了陪衬的“绿叶”,鲍鱼、海参、鱼翅成为了富裕的标配;还有那些纷至沓来的世界美味,让更多红肉和超加工食品出现在国人的餐桌上。 与此同时,一些不良的饮食传统偏好和用餐习惯得到了一定的承袭。比如,国人更喜欢用大量味精调味;更偏爱食用动物内脏,咸鱼、咸肉、咸菜等腌制食品,以及各种卤制品;国人厨房常见的煎、炒、烹、炸等烹调手法,不仅增加了油的摄入,破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,产生的油烟污染也有损健康;亲密同食、围桌会食的用餐习惯根深蒂固,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幽门螺杆菌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风险;此外,“无酒不成席”的酒桌文化流行至今,也带来了不少健康危害。 传统饮食的传承、生活条件的改善、西方饮食的影响,正在重塑国人的饮食模式。一方面,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吃得更好、更丰盛,另一方面,我们在尽享口腹之欲的同时,忽视了不良饮食带来的健康威胁。如今,中国有3亿人存在“隐性饥饿”,也就是由于营养不平衡,或缺乏某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、矿物质,同时在其他营养成分上过度摄入,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。总的来说,我国居民目前膳食的整体特征是宏量营养素摄入过量,钙、维生素A等营养素的缺乏依然存在。 “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,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这个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健康隐患,是膳食发展的必经之路。” 高键说,纵观西方社会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历程,在为不平衡饮食模式付出惨痛代价后,如今很多国家已经逐步改善膳食结构,严格控制饮食热量、营养配比等,制定国家及地方标准,同时进行广泛的健康教育和疾病普查。例如,美国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,与饮食密切相关的乳腺癌死亡率正在逐年大幅降低。 平衡膳食,本能与理性的较量 西方的前车之鉴以及我国饮食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警示我们,提高膳食的营养健康属性、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。近年来,随着各类膳食指南、营养计划的发布,国人的饮食健康意识正逐步提升。 事实上,我国是全世界最早倡导平衡膳食的国家,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精益气”的记录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平衡膳食也被赋予更丰富的内容。研究发现,在江浙沪等江南地区,居民的超重肥胖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风险较低,心血管病等慢性病的死亡率也较低。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总结了江南地区膳食的六大特点:多粗粮薯类,少精白米面;多植物油,多低温烹饪;多白肉、多鱼虾,多豆制品,少红肉;蔬菜多多益善,保证适量水果;保证适量奶类和坚果;更多采用蒸、煮、涮的烹饪方式,并认为这是一种可以借鉴和推广的平衡膳食模式。 具体到不同人群,唐墨莲建议,老年人要多选择西红柿、白菜、香菇等低热量高营养的蔬菜,并多用蒸煮的方式使得蔬菜更软嫩、易咀嚼,从而增加其摄入量。年轻人应尽量减少外食频率,养成居家烹饪的习惯,尤其是男性群体,要接受健康饮食干预和指导。此外,人人都要养成健康进食习惯,比如先吃蔬菜再吃荤菜和主食,有助减轻血糖负荷;保证一日三餐规律,定时定量等。唐墨莲建议:“每天改变一点点,早上吃一份沙拉,中午吃一点薯类,每周吃一些坚果,少点一次外卖,循序渐进,最终让健康饮食成为惯性。” “考虑到高油高糖高盐饮食是人类对食物的本能追求,想要克服口腹之欲,实现科学平衡的膳食,常常是一场本能与理性的较量。”高键说:“正因如此,我们更应推广儿童‘食育’,即在孩子幼儿时期有意识地向其灌输食物的来源、制作、营养价值,以及怎样吃、吃多少等健康知识。在潜移默化中,让孩子自觉做到膳食平衡,更有利于将健康的饮食习惯延续终生。”...

当前,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的不同地区还在不同程度流行,本市和全国整体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,但新冠病毒并未消失,在人群中的传播仍持续存在。同时,一些地区还有流感、登革热等传染病的流行。“五一假期,人员流动性增加,越是人多的地方,越不能忽视健康防护!”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提醒,本市不同人群新冠病毒免疫水平还存在差距。在此前疫情中,没有感染而且还没有完成新冠疫苗免疫接种的人群,仍需通过接种疫苗提升保护。 国内外研究表明,含病毒感染在内,有三次或以上的抗原刺激,会产生较好的保护效果。人体内的保护性抗体随时间延长而发生衰减。为了提高人群对新冠病毒的群体免疫能力,补齐不同人群的免疫水平差距,下列人员需要接种新冠疫苗。 外出游玩提前规划行程 外出游玩提前做好行程规划,做好预约,错峰出行;关注有关专业部门的旅行提示,了解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疾病流行现状。 若有身体不适,尤其是老人、孕产妇和有慢性病等特殊人群,建议请专业医生进行健康状况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出行。 若自驾游需提前做好出行攻略,避免疲劳驾驶。 注意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;遵守咳嗽礼仪,注意手卫生,关注天气变化,随时增减衣物;如遇恶劣天气,尽量减少出行。 建议老人、体弱人群及孩子更要注意个人防护,尽量不到人多拥挤、空气污浊的场所。 科学佩戴口罩 应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: ★ 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期间。 ★ 出现发热、咽痛、咳嗽、流涕、肌肉酸痛、乏力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期间。 ★ 生活、工作或学习的社区、学校发生聚集性疫情时。 ★ 前往医疗机构就诊、陪诊、陪护、探视时。 ★ 外来人员进入养老机构、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时。 ★ 养老机构、社会福利机构及托幼机构、学校、校外培训机构等重点机构医护、餐饮.保洁、保安等公共服务人员工作期间。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,进入环境密闭、人员密集场所时建议佩戴口罩。 外出注意饮食安全 旅途中饮食需谨慎,注意饮食卫生、饮水卫生,不喝生水。应到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正规餐馆就餐。倡导“公勺公筷”、“分餐制”等健康生活方式。 野外就餐最好携带有密封包装的食品;打开包装后的食品应尽快吃完,不食用腐败变质及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和饮品。 不采摘、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。 做好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旅游途中应注意防昆虫叮咬,预防虫媒传染病的发生。应尽量避免在昆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。 如需进入,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,穿长袖衣服;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。 避免与动物密切接触 不招惹流浪犬等陌生宠物,一旦被咬伤,应该及时到指定的狂犬疫苗接种门诊彻底清洗消毒伤口、接种疫苗、必要时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。 尽量避免进入野禽栖息地,避免接触病死禽畜。 身体不适,及时就医 出现发热、咳嗽、腹泻、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密切关注,当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。 就诊时,带好口罩,要告知医生外出史,以帮助医生诊断。...

早在二千多年前,我们的祖先就在《黄帝内经•素问》中提出了“五谷为养、五果为助、 五畜为益、五菜为充”的膳食营养平衡的理论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, 传统的食物消费结构已经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, 并且 有“西方化”的趋势,因此必须寻找膳食结构发展的策略,以便正确引导国民饮食消费,保证人民的营养平衡和身体健康。 1.我国膳食结构的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,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。总体来讲,目前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正 处在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过渡的阶段, 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已达到小康水平, 少数落后和边远地区, 还有一部分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; 我国居民既有因食物短缺或品种单调所造成的各种 营养缺乏病,如一般营养不良、缺铁性贫血、维生素A 、 D 、B缺乏病等;同时又有由于膳 食结构不平衡与某些营养素失调或过剩而造成的“富裕型”疾病,如心血管病、脑血管病、糖尿病等。 总的说来, 人民的营养状况还处于较低水平, 传统的膳食结构正受到社会经济发 展等方面的冲撞,食物消费结构正逐步发生深刻的变化。 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的调查资料分析,在我国人民的膳食中, 平均每人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不高, 只有2500千卡左右, 其中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很高, 有400~500克, 他所提供的热量约为总热量的75%;蛋白质的摄入量为70克左右(其中植物蛋白约占90%), 由蛋白质提供的热量占总热量的10~15%; 脂肪摄入量较低, 一般为40~60克, 主要为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性脂肪,由脂肪提供的热量占总热量的15~18%。 由此可以看出, 我国人民的膳食组成仍以谷粮类和蔬菜类食品为主, 动物性食品所占的比例虽有所提高,但仍然较小,多数省、市地区已达到 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膳食营 养素供给量标准, 也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营养目标, 但是在某些微量营养素方面, 如 铁、锌、碘等,全国人均摄入量还都偏低,有些地区甚至缺乏。 2.我国膳食结构得优点 我国人民得膳食结构正是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,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, 荤 素结合,讲究杂食, 各种营养素的配比较平衡。这种传统的膳食结构具有两个优点:一是脂 肪的摄入量低,且脂肪中大多数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,不会引起“富裕型”疾病; 二是膳食中的热量来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, 这种热量类型, 结合我国居民的劳动量,持基本 平衡状态,不会引起肥胖症。 3.我国膳食结构的缺点 ①各地区、各类人群间膳食结构的差别较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、人口众多,...